传统地摊的形式就是挑个担子、支个摊子、铺个垫子,铺张点的不过停辆板车货车等。地摊经济长期作为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存在于小街边、市场外、公园门口、小区附近等客流量多的路段。其低成本、低投入、易流动的特点,入行容易,也因不规范的经营方式,往往出现占道经营、喧哗兜售、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严重破坏市容环境,还危害交通安全,因而政府对其进行严查整治与必要的封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大面积地区经济停摆,大量从业人员的下岗和失业,需要简便易行、可行有效的经济模式来渡过疫情危机难关。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向好态势的发展,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此次放开地摊经济的出发点是允许城市中低收入人口通过“地摊经济”获取收入。一时间,政府对地摊经济的围追堵截变成约请鼓励和保驾护航。老百姓纷纷惊叹“世道变了”!
六月以来,各种茶水摊、冷饮摊、烧烤摊、小吃摊、水果摊、日用品摊、服饰摊赛过雨后春笋,蜂拥而出。早市的生鲜蔬菜和各式早点,新鲜便宜又经济,百姓采买方便。尤其入夜时分,每当走过设置地摊的街道,眼见各种推销方式五花八门:有循环播放录音片段的,有琳琅满目各色陈列的,有声声入耳直接吆喝的,也有佛系随缘静待光顾的,加上各种美食香味撩人,此时此刻,再匆匆的路人也放慢脚步,流连其中。
地摊品类丰富,激活了消费力,促进经济复苏。不少因疫情的影响的小商品店铺主,白天在店铺经营,晚上拿货外出摆摊,多挣一些钱,有的商铺一天的营业额甚至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
摆摊的人群,还多了体验生活、锻炼社交、表达能力的群体。他们有初出社会的小青年,也有各年龄段的大大小小的学生。不少卖手工饰品的小学生表示,出来摆摊,要推荐商品,既锻炼口语能力和推销能力,还应用了一把口算能力。
此外,新型地摊形式也呈蔓延之势在各地纷纷登场:文创展示、公益普法、交通普法送安全头盔、医生义诊送健康等活动纷纷加入,让百姓直呼这波福利太好了。
出摊的人,还有纯粹换种方式图个乐子的。趁多地开展“后备箱地摊”活动,不少人驾着豪车到场刷个存在感,他们在后备箱和车身上摆满了泡泡机、玩具、手机壳等,也是别样的风景线。此外,还有年轻人提供宠物猫、狗,开展免费求撸的项目只博一乐等。举国上下,摊主和消费者都乐在其中。
地摊经济势必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但作为临时应急的法子,是否有必要成为常态化产业?无论如何,“地摊经济”如何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过去,地摊经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无序的“地摊”占道影响交通出行,收摊之后满地的丢弃物为环卫工人增加了工作量,食品卫生和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细化深入。如此等等问题,倒逼城市管理者考虑如何进行有效整治与规范经营秩序。
各地政府在坚决贯彻“全国两会”关于“给地摊经济一些温暖”的要求,保障“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应制定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固定区域和摊位,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交通、不扰民的前提下,规划相应区域,配备协管人员,确认好每一个地摊位;建立地摊经济备案制度,对从业者进行登记备案,落实健康证明;公安、城管、环卫、市场监督管理、消防等部门分工合作,落实各自日常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巡查、及时联动,确保地摊经济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可以想象,当城市规范了地摊设置点、数量、经营范围、公共卫生等要求,并具体化到经营项目的把关审批,在公共卫生管理和视觉管理到位了,地摊经济既增长了就业率,也促进了购物消费,还形成丰富别致的地摊文化景观。彼时,其又可作为文化产业扎根存在、蓬勃发展。人间“烟火”也就不会是转瞬即逝的“烟花”了。(邱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