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漳州市以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为原则,打造乡村振兴系统工程。

  漳州作为我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老区村多、革命遗址和革命史料资源丰富,其中老区村790个(全市行政村1627个,老区村占48.5%),老区村的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老区办在老区的基础建设、产业引导、弘扬老区精神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让老区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漳州老区村的发展成果和未来展望。

  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张美英摄

  政策扶持革命老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2017年6月,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总目标,到2020年,全市老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老区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实施意见》,为了破解老区发展瓶颈制约,漳州将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老区县乡村公路建设改造等;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支持老区发展绿色能源、加快推进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等。

  《实施意见》还提出,扶持现代产业发展,增强老区“造血”功能,接下来,将重点支持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此外,《实施意见》还明确,做好精准识别和分类施策,加大扶贫工程实施力度,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通过以上措施,开展精准扶贫,确保老区贫困人口脱贫;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老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市老区办主任陈彪表示,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我们将积极对接各级有关部门、老促会,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优势,为老区发展出谋划策。上下联动,共同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尽快脱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夯实根基建设完善基础工程设施

  云霄县坪水村村道水泥路面硬化

  “抓好老区村水泥路建设工作,使交通更加完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老区发展凝心聚力。”市老区办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2年以来,老区村水泥路工作已连续开展五年,是扶持老区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五年来共带动建设老区村水泥路超过2000公里,市财政累计投入5000万元(每公里补助5万元,共1000公里),同时带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2013-2017年,漳浦全县完成老区村农村等级公路建设验收315公里,除取得县交通补助外,还分别取得市级补助615万元,县级老区村道路建设另补助1532万元。闽粤边红色旅游道路全长33.16公里,总投资3.6亿元,现已基本通车。

  云霄县坪水村地处高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种植蜜柚,以前蜜柚销售时运输困难。坪水村村支书何艺聪说道,“得益于道路拓宽改造,不仅方便百姓出行,还保障蜜柚运输,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根据习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做出的相关指示,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继续支持老区自然村的水泥路建设并提高补助金额,进一步完善老区交通路网,2018-2020年市财政每年将拨付1200万元支持老区村水泥路建设。补助标准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和县、云霄县、诏安县)补7万元/公里,其他县(市、区)补5万元/公里,各县(市、区)财政也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给予补助。

  产业引导特色产业打开致富大门

  南靖县双峰村喜迎游客洪宗江摄

  走进漳浦县溪坂村,绵延路边的苗圃望不到边,园艺场里名贵树木林立,这些花卉苗木是一座“绿色金库”。溪坂村突出特色优势,持续多年做大花木产业,打造出全国闻名的花木产销特色村,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由昔日的贫困村变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溪坂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老区办积极引导全市老区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很多老区村通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产业转型、村财村民双增收。

  礤岭村是诏安县最为偏远的老区村之一,该村立足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把生态茶园建设与扶贫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实施整村推进,打造千亩沉香和万亩生态茶叶观光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茶致富路。

  华安县先锋村是个老区名村,1955年先锋村的“四对比、五算账”的农村整社工作经验得到毛主席的批示。先锋村传承和发展这一群众工作法,近年来先锋村兴茶富农,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打造成为全县富美乡村建设和老区乡村振兴的样本。

  马铺乡龙镜花卉扶贫产业园2018年被列入云霄县农业十大观光园重点项目,采用“合作社+基地+种植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该扶贫模式全年可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云霄县老区办主任陈城炉介绍,老区办除了在争取资金、政策上扶持特色产业外,还定期前往实地跟踪项目进展。“上个月又去看了,越来越完善,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在市老区办、老促会的积极争取下,从2015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帮扶老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017-2019年,市财政每年将继续拨付400万元老区发展专项资金,老区革命旧址维修维护、老区村生产发展各占50%比例。

  彰显经典充分发挥红色教育作用

  平和暴动纪念馆平和县长乐乡政府供图

  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和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为漳州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市老区办积极筹措争取资金对部分承载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老区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比如,投资300万元修缮了位于芗城区的“福建临时省委旧址”,使之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一个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漳浦县筹资500万元,完成了漳浦“闽南井冈山”车本村革命旧址等6处的维修;龙海市的“红军楼”及革命事迹陈列室布置完成并对外开放;华安县投入80万元修复了吴运琳在仙都大地革命活动旧址,并积极筹建华安革命史图片陈列展馆;南靖县修建从纪念碑到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长2.5公里的红军路等。

  今年3月,纪念平和暴动90周年大会在平和县隆重召开。近年来平和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着力实施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平和县老区办主任赖全州介绍,“重点规划和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精品景区,将闽粤边区特委旧址核心区域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和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深入挖掘三平风景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建设长乐乡‘闽南井冈山’教育基地。”

  乌山是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云霄县大力加强乌山革命史、革命先烈事迹的宣传教育,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设完善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景区。目前,“闽南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已成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漳州市党校系统党性教育基地。

  “通过不断发掘红色资源,漳州全市的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将继续充分彰显老区红色历史经典,发挥老区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漳州市老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带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市老区办主任陈彪介绍,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按照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以重点县、贫困人口、重点领域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带动全市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谈及未来漳州老区建设的整体预期,市老区办主任陈彪描绘了这样美好的蓝图:到2020年,全市老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

  老区群众畅谈美好生活杨顽毅摄

  通过一系列工作和推动,将实现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实现重点县全部摘帽,使老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平和县欧寮村的蝶变之路

  平和县南胜镇欧寮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闽粤边特委和闽南红三团的中心根据地。村部一面硕大党旗造型的水泥墙引人注目,“革命精神植入了欧寮人民心中,我们要世代铭记。”村支书林如章如是说。

  1932年,在毛泽东率领的进漳红军的推动下,欧寮建立起中共党支部和苏维埃政权,同年5月红三团成立,在其支持下靖和浦边区根据地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欧寮村人始终斗争不息,红旗不倒,涌现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上前线的感人事迹,为革命胜利作出重大牺牲,在闽南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欧寮人发扬永不服输的革命传统,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省、市、县老区办帮助下发扬红色精神,做足山水文章,一起携手致富。先后筹资硬化近30公里村组道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山地种植蜜柚5200多亩,发展绿色产业;利用红色资源,众筹发展“我家欧寮”特色旅游项目,全村已有55户人家入股,占全村近半数人家,“我家欧寮”正日渐成为全村人致富的新希望。贫困户林镇国生活实现了大变样,“借助发展老区的各项扶持政策,我现在种柚子,养土鸡土鸭,还在景区打工,基本脱贫了,今后还要更努力实现致富。”欧寮人民以革命精神促进发展,用穷山沟里的天然优势,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1万元。

  老区办、老促会近年主要工作成效

  1、2012-2016年,市财政累计投入5000万元,带动建设老区村水泥路建设超过2000公里。

  2、在2013年出版的《老区有关政策条例汇编》基础上进行内容修订、增补,2017年出版了《老区建设政策汇编》,印发2000册。

  3、2015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帮扶老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4、省定革命“五老”人员定补标准逐年提高。2013年10月1日起,省定革命“五老”人员定补标准每人每月590元。2017年10月1日起,省定革命“五老”人员定补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70元。

  5、市老促会多年来积极组织黄仲咸、漳州科华、陈建平等育才奖学金的发放工作。截至2017年,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发放各种奖学金1000多万元,资助老区子弟约1万多人次。

  6、近年来,市老区办、老促会陆续整理编印了《漳州革命老区史》,纪念平和暴动九十周年漳州市“红色文化”丛书等。(本版文字由郑来珍整理,图片除署名外由市老区办、老促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