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乡后坑村有万亩竹海,生态环境好。近年来,村党支部引领群众发展绿竹笋种植业和电商销售业,尽展竹海绿颜,力促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走进南浦乡后坑村。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海中,我们见到了党员许惠平,他正忙着向种植户收购新鲜采摘的绿竹笋。许惠平种植绿竹笋已经近10年了,2016年,他带头成立了绿竹笋专业合作社。经过包装后的绿竹笋乘上了电商的快车,发往全国各地。销路拓宽了,价格也自然提上来。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绿竹笋加工、包装,销往全国各地。由原来的一亩产值三四千元,提升到现在平均有七八千元,甚至有些农户可以一亩收到一万块。绿竹笋价格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翻了几番,这不仅是合作社的功劳,更是后坑村党支部敢为人先,积极带领村民外出取经的结果。

  一根竹子的价值毕竟有限,如果都守着万亩竹林,局限于种植绿竹笋,而没有形成规模产业,也很难于进一步发展。后坑村党支部班子研讨探讨后,决定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现在,当地正在洽谈几个竹笋深加工、竹器工艺品生产的意向项目。

  都说“靠山吃山”,面对万亩竹海这一宝藏,后坑村党支部充分挖掘。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利用本土资源,将鹅卵石变成村道硬化建材,将竹子摇身一变制成了竹灯,形成了“古早味、乡土气、田园风”的别样风格。村支部还通过党员分组“项目化”,设置“党员先锋责任岗”,充分发挥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因地制宜在竹海沿线布置“龙溪竹海党建文化长廊”“学习廊”“清风亭”等,将田间小路打造成宣传学习党建的阵地,把党的组织优势近两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后坑村共拆除生猪养殖场13户,清理杂物垃圾250车,布置排污管道2.5公里,建设水泥路2.3公里,硬化巷道、空地3500平方米,绘制党建宣传壁画,新建清风亭、学习亭、龙溪竹海党建宣传文化长廊、十九大精神步行道等党建载体共八处,投入300万元实施旧村复垦、后坑村综合服务大楼等六个民生工程,全方位护航美丽乡村建设。后坑村也因此成为漳州市先进绿化村、漳浦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记者 潘妍 林金镇 实习生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