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生命,那么文化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五年来,“打造文化漳浦”成为了漳浦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关键词,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点滴,也在漳浦行进的道路上留下重要印记。今天的《喜迎党代会 五年看变化》系列报道最后一集与您一道关注这五年来我县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这几天,漳浦“四大名剪”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近百幅剪纸作品正在厦门展览,这是漳浦剪纸“走出去”的一次常规动作,却引来业内人士的又一次盛赞。
参观者 洪志标:所以我相信,漳浦剪纸走向厦门实际上也开始走向世界了。
漳浦剪纸后继有人,传承有路。近年来,漳浦剪纸通过参加展销和各项评比,走出“深闺”,走出乡野,甚至走出国门,影响渐广。目前,漳浦县拥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和中国剪纸协会会员20名,从事剪纸的重点艺人400多人,已建设创办7个剪纸培训基地,8家剪纸展厅。过去五年,剪纸艺术家们收获颇丰。
漳浦民间剪纸艺术家 卢淑蓉:我觉得这五年来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我2015年的时候编写的那本学剪纸的书了,也算圆了我一个梦想。作为剪纸之乡,传承应该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县很多剪纸艺人跟剪纸骨干都义务给学校开展剪纸社会,想让所有的剪纸爱好者们剪梦成真,想剪就剪,想学就学。
漳浦民间剪纸艺术家陈燕榕: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去到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去展示我们中国剪纸,展示我们漳浦剪纸,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推广和传播。最近这几年都去到非洲的几个国家还有美国、新加坡、泰国,这些地方去做一些文化交流,然后借助这个平台把我们漳浦剪纸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
剪纸是漳浦县文化发展繁荣与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创新不仅出精品,出力作,出人才,也带来产业发展“盆满钵丰”。过去五年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年增长,引进“唐郡漳浦”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公司落户,让文化传承“有说头”、文化保护“有看头”、文化产业“有赚头”。五年里,我县文风鼎盛、文才辈出,成为福建省首个“中国书法之乡”,揭牌成立漳浦画院,在东南花都、赵家堡、黄道周纪念馆、蔡新纪念馆等地建设一批书法创作基地,文化建设遍地开花。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方面,全县五年间共投入6700多万元,完成赵家堡、文庙、黄道周讲学处、靖和浦中心县委等十多处文保单位修缮工作。
县文广体局主任科员 李志鑫:通过这次县城的改造以后,整体得到很大提升,比如我们投入了5000多万元对漳浦文庙进行修缮,投入900多万对县级文保单位进行修缮,下一步我们即将对千年旧县衙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也为我们漳浦文化旅游提供很大的平台。
文化如水,滋润心田。目前,全县已建成25个乡镇场综合文化站、290个农家书屋,拥有村级文化协管员300名、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10支、文艺骨干1250人。全县每年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达200多场次,文艺大比拼、激情广场大家乐、广场舞比赛以及免费电影、剪纸竹马戏进校园等活动,把文化宣传大舞台搬进农村、社区、校园和军营,打造没有门槛的“百姓大舞台”。获得全省一等奖的芗剧《黄道周》、《芝麻官系列》以及省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煎石记》等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广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县文广体局主任科员 李志鑫:今后我们主要注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培养,挖掘一批文艺人才。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就是挖掘保护一批文化遗产,第四就是加快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