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戏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从汉族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而来,流行于漳州沿海一带,清朝时期流传到台湾。漳浦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竹马戏艺术之乡”。日前,福建电视台《福建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杨杨来到我县,采访竹马戏,向全省观众推荐这一 “戏曲活化石”。
正在县城一个小区里上演的是竹马戏的传统剧目《跑四美》、《唐二别妻》。
县城居民:我小时候就有听说漳浦有这竹马戏,但是到现在才看。
县城居民:这个表演不错,第一个节目你看她的小碎步,很细很细。
竹马戏起源于唐代,是在"竹马灯"舞蹈、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动作逐渐形成的。竹马戏演员少,多是一丑一旦表演,节目短,道具简单朴素,但唱、念、做、打却毫不含糊。您看,我们的主播也忍不住现场学了起来。
县竹马戏传承人 何巧娟:女(旦)走的是叠步,男(丑)的是猫步。叠步其实是这样小碎步往前挪,对,就这样子。
标准的叠步要求脚尖翘起,每步约3寸,步步均匀,轻起轻放,要走得轻盈漂亮,并不容易。考虑到首次尝试,老师并没有太苛求主播杨杨。
“为什么要用竹子,竹马戏以前不都骑着马吗,现在都改成这个样子吗,也比较方便。”
《福建新闻联播》主播 杨杨:刚才老师跟我教的这个《跑四美》是我们竹马戏开场前必备的一个剧目,那么这一场戏要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刚才我们学的动作大家看到了是一个小碎步在挪动,在挪动过程中,这个上半身是不能动的。所以半个小时下来也是非常辛苦。
竹马戏表演轻快活泼逗趣,在民间盛行一时。上世纪三十年代,仅漳浦县就有14个竹马戏班。随着时代的发展,竹马戏渐趋衰落。为了抢救这一戏曲活化石,2008年,漳浦县成立竹马戏传习所,2012又成立了漳浦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
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 张晓荣:我们搞了很多基地,竹马戏培训基地,特别是进校园,不能让它灭种,让它从新的一代培养起。
如今,竹马戏在当地得到了有效传承与保护,还传唱到了海峡对岸。
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 张晓荣: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到台湾交流,台湾也很好,保留原汁原味很古老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