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食源性疾病易发时节,由于高温易引发食物变质腐败,不慎误食后易引发食物中毒。近日来,市卫计部门陆续接到龙海市、漳浦县多例疑似因食用青蛤(淡菜)贝壳类海产品引起头晕、手脚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患者。接报后,于伟国省长等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我市全力做好患者救治,查明食物源头,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作出部署,全力做好中毒患者的救治工作,组织力量迅速调查原因。市食安办、卫计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有效防控。截止目前,这些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病情稳定并逐渐好转,部分患者已消除症状离开医院。经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初步判断,这些患者系误食了疑似为海水赤潮污染导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引发,该染毒贝类不能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加以分辨,冷冻和加热不能使其完全失活。

  食品安全部门提醒市民,近期要慎食青蛤、海蛎等贝壳类海产品,一旦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市卫计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市组织开展夏季食源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城乡居民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食品安全、工商部门将加强近海海域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及时处置受污染水产品,暂时禁止经营企业、餐饮单位制售青蛤类食物,防止不卫生食品流入市场。海洋渔业部门加强日常巡查和贝类监测,及时发现疑似养殖区域,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

  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

  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

  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4、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

  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是什么?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有: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5、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预防贝类毒素中毒,我们可以这样做:

  贝类本身不产毒,但若食用有毒藻类或者与有毒藻类共生则被毒化,这与所处海域和环境有关!

  当贝类摄取了一些含有毒素的藻类后产生贝类毒素,而这些毒素会聚积其体内,尤其是内脏部份。一些常见的贝类生物,如扇贝、牡蛎、淡菜、蚬子、带子等就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风险食物。

  贝类毒素四大类

  1、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会导致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 mg就能使人毙命。

  2、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3、神经性贝类毒素(NSP)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的中毒症状。

  4、记忆缺损贝类毒素(ASP)能够导致头晕、眼花,短时期内失去记忆力。

  所有的贝类都有潜在的毒性!但是,PSP一般与贻贝、牡蛎、扇贝等有关;NSP与从佛罗里达海岸和墨西哥湾捕捞的贝类有关;DSP与贻贝、牡蛎和干贝有关,而ASP与贻贝有关。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分布极广、毒性极强的一类海洋生物毒素。几乎全球沿海地区都有过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致死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次发生因食用染毒的贝类而引起消费者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麻痹性贝类中毒潜伏期短,仅数分钟至二三十分钟。开始唇、舌、指尖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有的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者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超过24h者,预后良好,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仅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那么,我们如何防范?

  1、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发生赤潮海域的海产品禁止上市销售,等赤潮过后,抽检合格才允许上市销售。

  2、市民在赤潮预警期间,不要在市场上购买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贝类水产品,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现有售卖行为的商贩,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3、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必须立即至医院接受救治。

  4、煮、蒸、炸的烹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发生赤潮期间请谨慎食用贝类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