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斑斓夜色成为下党又一道亮丽风景。福建日报记者林熙摄

  东南网3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张辉 张颖)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众人瞩目下,寿宁县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奖牌。

  这一荣誉,属于光荣的下党人民,更属于在脱贫攻坚战场取得全面胜利的福建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福建人民牢记嘱托,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福建正持续接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滴水穿石,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埋头干,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走出人民大会堂,项忠红就迫不及待地和下党乡亲们视频通话,分享喜悦,传递激励。

  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地处闽浙交界洞宫山脉南麓的偏远乡村,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用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为民解忧,鼓励他们早日摆脱贫困。2019年8月4日,他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鼓励大家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干部群众不负重托,凭借滴水穿石的韧劲,一路前行:曾经“地僻人难至”,如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曾经“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如今拥有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曾经无人问津的山货共享“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经由发达的乡村物流上行至千家万户……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便针对当时闽东实际,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摆脱贫困》一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

  时代大潮,滚滚东流。多年来,闽东实践早已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内核与动力源泉,引领着福建摆脱贫困事业勇往无前。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福建减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对象分布点多面广,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现象突出等难题,依然亟待逐一破解。

  旌旗猎猎,战鼓咚咚。福建干群立下愚公志,尽锐出战,誓要缚住贫困苍龙。

  有脱贫任务的设区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向省委省政府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每位省领导挂钩一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财政扶贫资金……

  高位推进,政策护航,机制保障,这是一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役。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下,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奋楫笃行,将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3月16日,一场以“学习廖俊波精神,激励担当实干”为主题的追思缅怀活动,在武夷新区廖俊波纪念馆举行。

  四年前,廖俊波因公殉职,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常说“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给一任打基础”,带领干部们在贫困县政和劈山开路打造工业园区。如今工业园已入驻百余家企业,帮助了600多个贫困户。

  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批又一批廖俊波式的脱贫攻坚奋斗者,“背石头上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共组织11.17万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2004年以来,共选派5批2万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任职。

  聚焦精准,汇聚攻坚磅礴伟力

  “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登临济川门城楼,看汀江上光影变幻。夜幕下的长汀古城,流光溢彩,与现代繁华相得益彰。

  曾经的“红色小上海”重焕光彩,“山海协作”立下大功。

  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汀过去经济基础差、底子薄。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沿海的晋江与靠山的长汀结成了帮扶对子。

  温暖的海风越过戴云山脉,拂动闽西绵延青山,淳朴的客家人唱响“爱拼才会赢”。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下,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及其配套等企业在长汀聚集。“夜游汀江”项目,正是晋江籍企业七匹狼的策划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便大力倡导山海协作、联动发展。近年来,福建不断丰富完善山海协作模式,奏起红土地与蓝海洋协奏曲。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脱贫攻坚的方向和道路。

  2014年,福建对全省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建档立卡。随后,全省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并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分析。

  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福建开出精准扶贫“药方”,打出扶贫开发“组合拳”——

  产业扶贫,激活内生动力。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项目。

  金融扶贫,精准浇灌“扶贫之花”。建立总规模为8.2亿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40亿元。

  搬迁扶贫,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连续27年将造福工程列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累计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

  教育扶贫,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按规定免除学杂费和提供助学资助、助学贷款,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健康扶贫,免除后顾之忧。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

  就业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至“十三五”末,全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21万人,就业率100%。

  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攻坚战,必须付出百倍努力,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合力。

  顶着酷暑炎热,承受蚊虫叮咬,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钻山林进大棚,晚上挑灯整理资料……2014年,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光泽县,每年驻点近300天,带动当地农户破解七叶一枝花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为贫困户拓展增收新路。

  发端于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切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躬耕广袤乡野,播撒科技种子,致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这是一场举全社会之力的总动员。不仅仅是科特派,企业家也来了,退休干部也来了,社会组织也来了……他们构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共同托举起脱贫攻坚的希望之光。

  这束光亮不仅普照福建大地,更翻山越岭,在2000多公里外的六盘山下绽放光彩。

  今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剧《山海情》收获收视与口碑双丰收。屏前《山海情》,幕后闽宁缘。1996年,中央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随后成立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作重要讲话。他亲自推动建立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成为闽宁协作二十余载始终坚持的方向。

  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跨越山海,在六盘山地区汇集,接续传递扶贫接力棒,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2020年底,宁夏全区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这一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国、全省一盘棋,没有局外人。20多年来,福建人民站在全国大局,谋划落子,不断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跨越千里,守望相助。宁夏,西藏林芝、昌都,新疆昌吉,甘肃临夏、定西都留下了福建扶贫干部的足迹和汗水。福建改革发展的创新理念和福建人民爱拼会赢的精神财富,在祖国的西部开花结果,成为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

  再踏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扬帆起航自奋楫,不负韶华更向前。

  春分时节的福建乡村,梅薰柳染,草长莺飞。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里,民宿主钟丽眉身着凤凰装,在明媚的春光下染布料、编斗笠,畲家风情别有韵味。

  2016年,钟丽眉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村民的视频连线。现在,她不仅成了畲村旅游带头人,成立畲歌对唱队,还组织妇女参与巾帼创业社,日子过得殷实又红火。

  “视频连线后,村民观念新了,心气齐了,干劲足了。”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说,近年来,村里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交通更加便利,村级小学设施完善,村级医院功能齐全,孤寡老人住进幸福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曾经,赤溪因贫穷引发关注。如今,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赤溪,凭借越来越秀美的乡村图景,赢得更多目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期间,福建以实干促振兴,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农业迈向高质高效。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欣欣向荣,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方兴未艾,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开花,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乡村日益宜居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村庄面貌大幅改善。大力弘扬乡村文化,不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农民生活富裕富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增幅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村村通水、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和光纤4G网络、通有线电视,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通过“一键报贫”平台、热线电话、干部入户排查、部门信息分析等途径,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省委书记尹力强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一条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面向未来,福建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勾勒了“十四五”期间乡村全面振兴蓝图: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福建干部群众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阔步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记者手记

  从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张辉张颖

  从山乡到渔村,从田园到林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福建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沉睡的村庄被唤醒,困顿的生活得以扭转,越来越多的乡亲告别思想和意识的贫困,在逐梦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从“三进下党乡”到“三上毛家坪”,从山海协作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下派驻村干部到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强调“扶贫先扶志”到提出要有“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念。

  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为引领,以进则全胜的力量为支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奋楫笃行,善作善成,展现了摆脱贫困的福建担当与智慧。在脱贫攻坚的奋进历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共同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在全面振兴乡村的征程上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已照进现实,但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人才短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短板弱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趁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越过一山,再登一峰。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时代序幕随之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涉及面更广,标准、要求、质量都更高,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拼的是恒心,拼的是韧劲,拼的是毅力。我们必须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胜非其难也,持之其难也。

  在脱贫攻坚的历史回望中,在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中,我们笃定前行,着力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提高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新起点上走好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幅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兴旺图景必将活跃跃呈现在福建的山川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