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雨过后,天气逐渐回暖。笔者从县城驱车来到官浔镇西北村,见到了慈祥和蔼的退休教师何基才老人。何老今年65岁,是原官浔镇中心校校长,曾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13年年底正式退休。

  夫妻相濡以沫,营造良好家风。“1972年,也就是20岁这年,我走上了讲台,从此,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哈哈!”何老说话语气平和,笑头笑脸,一副儒雅之态。据他介绍,那时年轻,意气风发,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因为执着,结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他继续学习,于1983年前往福建龙溪师范学校就读民师班。

  “我很感激我的妻子苏爱珍,是她的大力支持,我才顺利完成了学业。”一想起当年妻子在老家拖儿带女的辛苦,何老无不感慨万千。所幸两年后,他便学成归来,在官浔镇中心小学扎根任教。而这一呆,就是近四十年。

  “那时,当老师是很清贫的,爸爸领到的工资并不多,可是,因为他是校领导,绝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我们家又有三个姐弟,生活还要靠妈妈一个人撑起来。”何老的长女何女士告诉笔者,母亲苏爱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能手,她在照顾好子女的同时,开垦了几十亩山地种果蔬,大大补给了家庭经济收入,把一家子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

  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何基才家庭,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身为中心小学的校长,何基才甘当人梯,兢兢业业执教,数十年如一日;一边是作为三个子女的母亲,勤勤恳恳种地,忘记了春夏秋冬。夫妻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打造着温馨美好的幸福生活。

  好家风培育好儿女,好儿女敬老孝亲。光阴无声,岁月静好。眼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茁壮成长,何基才夫妇喜上心头。闽南语说得好:教会别家孩子的,是人;教会自家孩子的,是神。这是大实话。何老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孩子,同时,他也不忘殷殷教诲自己的三个子女。

  “打小,爸爸就给我们立下了家规家训,严格要求,这对我们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直接影响。”作为长子,何智立对儿时父亲的教育,记忆犹新。“‘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爱岗敬业’这十六个字既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儿女们的殷切期盼。”一直以来,何老教育孩子们:在家要长幼有序,谦让有礼;在外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校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岗要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何老夫妇的辛勤培育下,三个子女均考上了大学,并在各自岗位上成为骨干力量,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苏爱珍不但是个贤妻良母,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疾病的亲家母。为了解决晚辈们的后顾之忧,好让儿子儿媳能安心工作,苏爱珍转让了果园,从农村来到小儿子在厦门的家里,全心全意照顾亲家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家母,然而苏爱珍却没有怨言,她总是说,人生一辈子,总有老的时候。母慈子孝,晚辈们被苏爱珍的大爱情怀感动着,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并将这些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来。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处,但是他们的两个儿媳却跟婆婆相处得如同母女,一个大家庭总是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中洋溢着甜蜜的幸福。

  自己幸福,也要别人幸福。“我们幸福了,希望别人也能够幸福。这是我退休后的最大心愿。”晚年的何基才老师退而不休,热心于公益事业,2013年他被乡亲们推荐担任官浔镇老人协会副会长,协助会长搞好老人的“五有”活动。2015年,为了能够让镇上50多位孤寡老人安享晚年,何老四处奔波,募集善款,赢得了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赞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关爱。同年,在他的努力下,镇上5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也得到了急救药品等价值2万多元的物资。

  在何老的影响下,儿女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纷纷捐资助学,关注留守儿童,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左邻右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2014年大儿媳蓝月亮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入选“感动漳浦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获得最美教师提名奖。2017年,何老的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和“首届漳浦十佳文明家庭”。

  何老的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他们所做的事是每个社会公民都能做到的平凡小事,他们深深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照顾,互相体谅,用情建设家园,用爱回馈社会。在大事面前懂得奉献,小事面前知道珍惜。在创建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何老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新时代和谐家庭的好榜样。如果每一对夫妇、每一个家庭都能乐观向上、互敬互爱、任劳任怨,那么平凡生活就会变得甜蜜而温馨,普通家庭就会变得幸福而快乐,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而美丽。(洪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