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绥安镇将军公园的詹惠石雕像
詹惠(1479-1560),号漳溪,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城绥南詹厝潭社。明弘治十四年(公历1501年)考中举人,正德三年(公历1508年)戊辰榜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观政进士、河南许州通判、广东顺德知县、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历1560年)辞世。其一生为官清廉、爱国爱民、为民兴利、敦睦乡邻,德政良多,被正德皇帝敕封为文林郎。
代祭南郊,惩腐安邦
明朝中叶以后,皇室及官僚贵族日益腐败,国库日空,国力衰微,积贫积弱。而东北面的倭寇,虎视眈眈,屡屡侵犯海疆;北面的满族,借助其马背上的剽悍,使明朝北疆狼烟四起;南面的大理、交趾等国家和边境部落势力又日渐强盛,常在边境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当时,有一个云南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用武力吞并和胁迫其周边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形成一股藐视朝廷、祸害南疆的反朝廷势力。为达到割据一方,大权独揽的目的,此首领公然提出要皇帝亲自到云南边境惩办腐败的地方官员,并举行祭天大典,宣示安民的法规政策,才能安抚部落民众。
皇帝与大臣廷议对策,大家担心是场“鸿门宴”,但为了不显得朝廷软弱可欺,便决定钦命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詹惠“代祭南郊”。詹惠忠公,体恤国之危难,机智勇敢,再加上他又熟悉云南、广西及其境外少数民族情况,对云南贪腐官员情况较为了解,是最合适的人选,便毅然应允。詹惠叩恩:“蒙皇上信任和重托,臣愿为安定南疆鞠躬尽瘁。”第三天早朝,詹惠呈上行动方略,对南疆动乱的性质、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前往云南一行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做了详尽而周全的安排。
随后,詹惠调动三省精兵进驻云南,并运用攻心战术,策反分化部分重要部落首领,使其纷纷倒戈,效忠朝廷,并反过来揭发反朝廷头领的不齿行径;云南甚嚣尘上制造动乱的态势,大受挫折,并得以逆转。祭天仪式宴会当天,意图反叛的头领,以喝酒、吃生肉、舞剑的方式,试图刺杀詹惠,但均未成功,最后被御林军攻破,反动头领悉数被擒,押解上京。动乱平息后,詹惠又深入调查地方腐败官员,对罪证确凿、民愤极大的地方官员依法严惩,使得民心大悦,南疆得以安定。
解怨结亲,胸襟如海
詹惠任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期间,因感念族人之恩,便在老家深土锦江村附近买20多亩地,赠予其堂侄詹允祚,作为生产生活之用。但在詹惠之后不久,与之相邻的浯江一乡绅林廷果,也新购置与之毗邻的一片山地。
由于卖方虚报山地面积,林廷果购买之处,部分恰好与詹家所购之地重叠,林家遂误把詹家部分林木砍伐。詹允祚家人上山劝阻,反被林家殴打致伤,双方告上县堂。经审判,在查明事实真相之后,知县当庭判处林廷果,拘押三个月并罚款白银若干两。
当庭判决的火签一下来,林廷果的三个儿子,自知父亲过错,理应认罪受罚,但毕竟为父如山,竟然当庭纷纷先后下跪,争着要替父亲坐牢。长子林一初表示“事父母竭其力,愿替父亲坐牢房受戒”。
詹惠见状,深感其子的孝心和品行,请求县令免除其父刑罚,并愿割让与林家毗邻的土地15亩相赠。此种当庭和解,并割地相赠的宽广胸襟,令县令以及在场的民众极为感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报以赞许的眼光,称赞詹惠御史“胸襟似海”。
事了之后,林家感怀至深,两家经常往来,亲如挚友;詹惠更是将千金许配与林家大儿子林一初。嘉靖十九年(1540年),林一初中举人,在乡里办村学、育后辈、做学问,著有《律吕新书》一书。此后,漳浦民间广泛传颂这一“冤家变亲家”的故事,成为化解乡邻纠纷,促进睦邻友好的典型。
詹惠这一和睦邻里的优良家风故事,被当地乡镇的纪委挖掘出来,作为传统文化,加以弘扬。
治旱有功,石碑留名
詹惠告老还乡后,虽在县城居住,但时刻关心祖居地父老乡亲的疾苦。当他了解到当地农民因经常闹旱灾“十冬三收”而生活贫困,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但到处查阅老家的相关水文资料,还翻山越岭,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寻找家乡抗旱保收的良策。
他查明当地易闹旱灾的原因,是山陡海近,山上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田地水土冲刷、土壤沙质过多、晴天水分易渗透挥发。因而导致“山无涵养水源之植被,坑无集雨蓄水之湖泊”。就如当地一句民谚:“一场中雨闹洪灾,几天无雨火烧眉”。
针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有些父老乡亲建议在田底用三合灰土夯实,以达防漏节水的目的。但詹惠认为“为子孙谋幸福,人品重于财富;为农田谋水利,开源重于节流”。于是,他决定用筑陂积水的办法防备旱灾,经与老农一同考察灶山周围地势,最后确定在灶山东面坑谷出口处,筑一大蓄水坝,截坑谷之水(当时叫水陂,现在叫山塘或水库),并在坝下开十几里长的引水渠,工料全部由詹惠负责。建成后,雨天雨水及山泉积聚陂中,晴天即可引水灌田。
此外,为涵养泉源,詹惠又邀请灶山周围数十村的士绅、族长公议灶山封山育林的公约,分片包干养护。几年后,灶山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涵蓄泉源的能力大大提高,达到既培源又节流之根本;晴天旱天抗旱能力不断提升,受益遍及附近示埔、上蔡、浯江、锦江等十几个村庄,使五百亩以上的易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田。他这一善举,被各姓父老乡亲称颂,示埔村、西庵村的詹氏族人与许、蔡、林、陈姓等众乡邻均建立世代相承的睦邻友好关系,并把此陂称为“御史陂”或“詹厝陂”,陂名石牌刻至今仍保留在深土镇示埔村老人协会中。
1965年漳浦县政府决定依据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和建材条件,在詹厝陂扩建一个中型水库,经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研究,认为原坝址是投资最省、蓄水最多的地点,即就地清基筑成数十米高的花岗岩石砌水库大坝,可蓄水二百三十多万立方米,更名为“东平水库”。为感念先贤修陂之功和维护“詹厝陂”原受益户的权益,深土乡政府还对示埔村使用“东平水库”的水制定了优惠的“保底”协议,即大旱天,水库底二十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要留给示埔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