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星期日,从去年底就与老同学约定的“灶山莲花湖之行”终于实现了:这一天,我们一行5人徒步攀登灶山,来回用5个小时的时间,从羊肠小道翻山而上,穿越三四重山,到达海拔三百多米的灶山中部的著名景点———“莲花湖”,沿途充分领略了灶山这座漳浦名山的石多、石美、石奇以及那意境高远的石之韵。期间眼观石群、耳闻松涛,花香淡雅、山泉甘醇,云绕足间、清风袭人,无不令人全方位地感受了灶山的雄、奇、美。归来后,同行者皆叹:真不虚此行,难忘的石之旅。
说不虚此行,是因为灶山的“雄”。从深土镇区出发,沿山尾水库(由灶山脚下的三座小型水库组成)中海拔最低的那个水库左边向上爬行,到位于灶山中部的“莲花湖”(当地也有人叫“探花湖”),这翻越数千米的山路途中,扑入视野的是那看不尽的花岗岩。水库后面的一个山,整座山坡就是一块无比壮观的花岗岩,上坡的长度足足有一百余米,宽有四五十米,当地人称之为“面线石”,又长又柔和,就像从山上倾倒而下、慢慢流淌的面线,煞是壮观。更令人惊叹的则是对面的花岗岩山壁,宽至少有三四百米,高也有上百米吧,这数万平方米的花岗岩,硕大无比,是当天我们看到的最大的岩石,表面成锗色,几条石缝流下的些许山泉就像满脸的皱纹,堪称“岩王”。如果说在其他地方露出山体上百平方米面积的石头算大的话,在灶山,那可是比比皆是,上千平方米的也数不完呀,而且这只是露了个头,还有那蕴藏山中不知有多深的“石体”!因此说,灶山的花岗岩储藏量数以亿立方米计,实不为过。这也就是灶山“雄”之所在。
说不虚此行,还因为灶山的“奇”。一“奇”是奇石多,这也是灶山的特色。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每个人的眼睛不断搜索着两旁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单个的,有一小组的,还有绵延不断成为石头组合景观的。刚一上山走到水库边,就看到几块大石头为底座,上面蹲着一只“老鹰石”,拉开了“奇石博物馆”的序幕。半山腰,一块单个的、三四米高的石头很像巨人的脸,从额头到下巴,一样都不缺。还有公鸡石、蘑菇石、鳄鱼石、松鼠石、天狗石、夫妻石……各种象形石如果仔细观察,看都看不完。这些石头美不胜收,称得上是点面线都耐看,是立体的艺术,自然的盆景,想想这都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天然“雕塑”,心中美意顿生。二“奇”是奇异的植物多,灶山植物的多样性应该是毋庸质疑的。那良好的植被,除了大大小小的花岗岩之外,其他的地表基本上被植物所覆盖,而且有不少的花木是长在了石缝中,象美女头上插了簪花。虽然我们没有细究,但一路上除了知名或看过的许多花草树木外,不知名的植物比比皆是。同行的老林,走过漳浦数十座山,也不时感叹这里的植物种类最丰富。数量多的杜鹃、黑松、相思等等不说,就是还魂草、野芍药、满天星等也很多,更多的是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称这里是“天然的植物大观园”,应该是不过分的。
说不虚此行,更因为灶山的“美”。人在此山中,移步换形,美景天成,令人无不随处感受到大自然、原生态的美,这是天然去雕饰的美,是千万年造化而来的美,是从内心深处体验的美,有时候无法用语言形容。将近到达“莲花湖”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对面一列山的脊梁上,估约不到千米之间,就有七块庞大的石头分布其上,构成了七个山峰,形态各异,峰峰雄俊,石头的棱角分明,最上面就像南瓜,雄踞顶峰,壮哉,威哉!而“莲花湖”,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晋葛洪发现这里山雄石多物种丰富,决定在此“炼丹”,有一天他爬上北面的一座山头,向南眺望,下面是一个精致的盆地,四周的小山就象莲花的叶子有序排列,中间一汪碧绿的湖水,顿觉这是“莲花湖”宝地,当即在此炼丹,终有所成。如今,“莲花湖”有五六间房子,深土庵下鳌的林老伯夫妇及另外的一两户人家在这里长居,屋前榕树下引山泉泡茶,屋外的小盆地种着瓜果蔬菜,四周满是蜜柚、杨梅,让人好象来到了世外桃源……(邱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