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兰始祖”——吴沙

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专栏       2016-05-03 15:15    来源:漳浦新闻网    编辑:邱枫    
字体:【

  吴沙,漳浦县人。雍正九年(1731年)生于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围头(今石榴镇山城村)。性好行侠仗义,讲究信用,重义气,喜欢结交朋友,年轻时不得志,到了壮年才想外出谋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原籍渡台,先居淡水,再迁三貂社;又以三貂为基地,集结和率领漳、泉、粤等地移民开垦宜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声名赫赫的“开兰始祖”。

台湾宜兰县吴沙故居(图片来自网络)

  1731年8月14日,吴沙出生在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木围头楼”元房家里。父亲吴宽直、母亲李氏,生有吴沙和吴杏两个兄弟。吴沙当过医生,医术颇高,曾治愈数例疑难病症,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后因一官吏相逼,吴沙毅然与堂弟吴立渡海到台湾,时年42岁。起先他居住于当时属淡水厅的三貂社,与噶玛兰(今宜兰)交界。那时的宜兰平原,住的都是番人(平埔族人),还根本没有汉人。吴沙在三貂岭住了一段时间,渐渐地了解了这些番人的语言、生活习性,就开始跟他们用货物交流。由于吴沙非常守信义,不因为番人落后,开化程度较低而占他们的便宜,因而很得番人的信任和喜欢。同时,吴沙也很乐意帮助汉人,他发给每个汉人1斗白米和1柄利斧,要他们上山伐木砍柴为生。吴沙这种豪侠尚义的作风,逐渐吸引了很多人来追随他。吴沙在三貂岭住久了,经常出入宜兰平原,看到这里“平原万顷,天然沃壤”,因为番人不懂得耕种,任它荒芜,觉得非常可惜,于是跟几个要好的朋友商量后,决定要开垦这片土地。这一年,吴沙已是57岁的人了,可是他人老心不老。他先派人借着打柴名义进入番地,计划好将来开垦的路线和道路,同时打听番人的动静,以免日后有所冲突。可是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反清复明运动,吴沙只好把开拓蛤仔难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1796年9月,吴沙他们垦殖了噶玛兰附近乌石港南边的地方,把它取名为“头围”(后称为“头城”)。这年,吴沙已经65岁了,尚丝毫没有减少他开拓蛤仔难的雄心壮志。同年的9月16日,他率领漳州、泉州和广东等地移民1000多人,在乌石港南面围筑起栅围开垦。可是番人发觉后,便集合全族人誓死相拒,于是发生了战争。几次的战斗,双方都有伤亡。吴沙的弟弟吴立也一次战斗中阵亡的。吴沙在伤心之余,心想,这样持续下去,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和大家商量,决定跟番人斗智,不斗刀。后来就派人告诉番人的大头目说:“我们是奉官府的命令,前来保护你们抵抗海盗的,否则海盗占领你们土地后,会把你们全族杀光。”大头目一听有道理,信以为真,从此这场持续了很久的战斗就告一段落了。第二年,宜兰天花传染病流行,番社死了很多人,吴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立即总结他在家乡从医的经验,采购了一大批药品赠送给番人,救活了好几百人。番人们为了感谢吴沙的救命之恩,就主动划分了二围、三围的一些土地给吴沙开垦,并且约定互不侵犯。

吴沙画像

  1797年,吴沙向淡水厅申请“给垦执照”,淡水厅委任吴沙为“吴春郁义首”,负责垦民与官府之间的交涉,裁决拓垦事务。一时吴沙的名声大扬,漳州、泉州及广大的台湾人民纷纷前来参加吴沙的垦荒队伍。凿山、伐木、盖房屋、垦地、修路、架桥,吴沙带领大陆乡亲终年与荒山野岭奋战,开辟了一大片田园,建起了一座座村落。由于头围的垦辟,此后大量漳州移民的涌入,都经此而进入兰地各处;从台北、基隆进入宜兰,也都必经此地。头围一时农事大兴,人员骤增,成为初期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1798年农历十二月九日,吴沙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68岁。

  吴沙死后,其侄吴化继续领导开垦,垦地所及达四围、五围、员山、汤围、柴围、大湖围等广大地区。当初,吴沙历经千辛万苦跨过浅浅的台湾海峡,率领一批乡亲进驻开垦台湾的淡水、葛玛兰(宜兰)等地,并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台湾文明。“三十六社内番族输诚堪钦智略,二百余年前兰疆垦辟永沐恩波。”如今,同一样的山水,同一样的风俗,同一样的文化造就了两地彼此没有隔阂的语言,没有隔阂的情感,没有隔阂的心灵。根同生、枝连理,人共宗、神同缘。两岸生活习俗因同根而相承,生命礼俗因同种而相近,民风民俗因同文而相习,祭祀风俗因同祖而相袭。(张文艺)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