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傅说,请等会儿,这边有一个姑娘,出嫁的时辰快到了,得先给她梳个新娘妆。我细细地看那姑娘,脸上漾着欣喜,边让理发师傅梳着妆,边跟他谈笑风生,全然没有即将成婚的女子的羞怯。
理发师傅小心翼翼地给她梳着妆,姑娘还一再要求他待会要把她脸上的汗毛给刮一刮。等到妆梳成之后,理发师傅还真拿出刮毛刀在她粉嫩的脸上刮起来。
这当儿,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儿时常见的家乡的一种风俗:绞脸。
绞脸,闽南方言俗称开脸,大多是姑娘成人结婚前的仪式,也有一些爱美的妇人总在农作之余也找人给她扯掉脸上的汗毛。大凡女儿家,脸上,尤其是两鬓和上唇处都有一层汗毛,软软的、黄黄的、细细的,像一层绒。比做刚出壳几天的鸟雀的羽毛,是有些过了,比做桃子上的细毛更有些不妥,很难找出个恰当的比方。这也就是把姑娘叫做黄毛丫头的原因。也有汗毛稍重些的,颜色泛棕色或泛黑,就有些不好看了,但这样的姑娘一般又是眉毛浓,睫毛长,是另一种受看。结婚前,一般是婚前的一天,都要搞个开脸仪式的。绞掉脸上的汗毛,一下子就光鲜了。这就是所谓的女大十八变,上花轿前一大变的原因。姑娘家绞脸和男子剃须刮脸不一样。男子一般用剃须刀。姑娘家的脸是不一样的,不能用铁器,据说,汗毛经了铁器,会长得又粗又硬。哪个姑娘家都不希望长一脸又粗又硬的汗毛。
然而,女人绞脸的工序复杂得很。选个僻静的地方,篱笆墙下或是竹丛边,待双方坐定。先是用线扯,找一根红色长丝线,两头接住了,套在绞脸师傅的两手中指上,绞紧了。两手一用劲,两根线又缠到一起。这线搭在姑娘的脸上,线一松一紧的,就把汗毛一根一根绞掉了。这样绞掉的汗毛,不容易再长出来。绞的时候痛不痛,那就得全看绞脸师傅的手艺了。好的绞脸师傅不能让姑娘家感觉到是在绞汗毛,只感觉线在脸上弹,跟弹琴一样。技术差些的绞脸师傅得叫姑娘歪嘴吸冷气。
绞不净或是绞断了的汗毛,还要刮。刮也是不能用刀的,得用碗碴子。要用打碎的细瓷碗,砸出刃口来刮。这是最见功夫的,碗碴子的刃口不齐,稍不留神,或稍用力过重,姑娘家的脸上很可能是一道血口子。姑娘的脸上要有了血口子,绞脸师傅是要遭白眼的,不但得不到人家的半点谢意,还可能得歉疚很长时间。
第三道工序是拾,就是把绞掉或是刮掉的汗毛收拾干净,不是用手拾,也不能用洗,得用蒸熟了的鸡蛋,剥皮后,在脸上滚。滚过来滚过去的,绒毛都沾到鸡蛋上了,脸也就和熟蛋一样光鲜了。这几道工序往往要重复好几遍。好的绞脸师傅只须一遍就行了。在农村,绞脸的一般没有专门的师傅,往往是同村的那些平时较为手巧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或婆婆就可以胜任,因而极少到外村去请。
我记得家乡的风俗,绞完脸,总要给人家一点礼品,大小随意,富贵人家的闺女可能出手会阔绰一点,给点布料或香皂之类的,穷一点的人家,绞完脸后,送一些鸡蛋之类的,或是几句好话也就可以了,一般来说,绞脸师傅是不会跟人家计较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只当作是对人家待嫁姑娘的一种帮衬,一种祝福。绞脸的过程细想起来,应是一种洗礼,一种美容,一种享受,一种姑娘家临出闺前的悉心准备吧。它让姑娘家懂得,美好的婚姻是需要久等慢熬的。哪像现在,一切都是闪电式的。少了些传统的东西,再美好的事情有时反而会变得缺乏幸福感。
而今,人们都崇尚时髦。绞脸,这一种古老的民间美容风俗,已完全被淡忘,成了岁月深处的一种记忆了。(柳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