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闽南沿海一带,倭寇山贼为患。官府防卫乏力,自顾不暇。于是,民间纷纷效仿官方卫城,就地取材修筑土堡,聚族而居以自卫,几乎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城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村庄的游移扩张,有的城堡只剩下残垣断壁,有的已经找不到城堡的踪迹了,一些保存完好的也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防御作用。然而,在这些城堡中,能够像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浦湖西的诒安堡这样,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并不多见。
在错落起伏的群山环围中,诒安堡拥有一块相对封闭的平缓地带,年年鸟语花香、荔林飞丹、稻田如茵,俨然一片世外桃园。这座修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古城堡,至今依然完整坚固如初。也许,当初黄性震就没想到,他修建了一座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念碑式建筑。
时值康熙十七年,台海烽烟四起。一介书生黄性震,负剑走出湖西盆地,投奔福建总督姚启圣帐下。是时海峡天堑让姚启圣一时攻台无策,他及时连出妙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谋略,加快了两岸统一步伐。先是及时献上“平海十便”,以“攻心”为上招抚和策反郑经部属,迅速瓦解台湾郑氏政权。接着,秘密建议姚启圣严令制止杀戮,使海峡两岸数十万人免遭生灵涂炭,居功甚伟。而后,黄性震历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晋太常寺卿,军功加至正一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宦海旅途奔波中,他“不独上为国家安民生,而且下为宗族计教养”,捐献俸银积蓄,为故土族人修筑诒安堡,作为聚居御盗之所。
举头仰观镶嵌在拱形门上的青石匾,与一般城池没有两样,这里也镌刻着自己的名字——“诒安”。“诒”字本同“贻”,乃遗留之意,“安”,平安也。黄性震为这座城堡取名时,只是想留给后世子孙更多一点安全感。但是,后人似乎对先人的历史功绩更在乎,更感兴趣。他们用文字结构拆解法,把“诒安”二字解释为“以语言安定台湾”的意思,把一座古堡与两岸的命运维系在一起,为黄性震陈述“十策”平定台湾的功绩写下最好的注解,这是这座城池让人深思的地方。
虽然没有官方城楼的巍峨与雄壮,诒安堡依然显现出不凡的气势,全长1200多米的城墙呈方形排布,全部用巨大条石砌筑,中夹三合土,至女墙才露出三合土夯成的赭黄色。据说,女墙上的垛口是按一年的天数开的,共计365个,以示年年周而复始,绵延久远。这座高6.7米的城墙,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有一小段女墙倾斜了,有的倒掉,但依然坚固,留下了野薜荔的碧绿繁茂。目光掠过,城墙上冒出的野草随风摇曳,与静穆的谯楼颔首,仿若老翁关照下的小孩一样调皮。透过城门洞一眼望去,红瓦灰墙的一片,鳞次栉比,深沉质朴。堡内这些官厅、民屋依然按照闽南民居风格修筑,屋脊多有瓷雕装饰,横在空中,色彩纷繁,甚是精美。尤为纤巧的是屋脊两端翘起的燕尾,尖尖的斜刺向天空,规整地在视线外交织,把天空任意切割。如果把这一景象取进像框,必然是一幅构成艺术的杰作。
诒安堡人是幸运的,他们在显赫的祖宗庇荫下,祖祖辈辈生活在国宝的摇篮里。现在城中还居住着300多户人家。不知是诒安堡人特别能严守祖宗遗训的缘故,还是他们特别敬仰祖宗的功绩,城里的基本建筑布局和建筑主体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对一些记载黄性震功勋的遗迹,都悉心保护。走过幽幽的城门,进入大宗祠,在东西庑廊可以看到两块分别由黄性震的门生钱三锡、查升书丹的长方形青石碑,清晰地记载着黄性震建置金浦湖西诒安堡家庙、义学、祭田、学田、义田的事迹。在其后的小宗祠里,可以看到有几幅对联:“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筑堡立宗敦睦骏马腾,置业义学招贤总吉昌”,还有庑廊中一通也是清初书法家查升书丹的石碑,也在诉说着诒安堡先人辅佐平台、建造城堡设置义学的业绩义举,成为诒安堡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精神砥柱。
是啊,走进诒安堡,就是走进历史,有荣耀、有温馨、也有辛酸……登上城楼,倚着谯楼,听着耳际的风声,远方雨雾如烟,三条清澈的溪流交汇于九墩桥,隐藏在丹山、台山、考亭山起伏叠翠的峰峦中,一幅“三台楼船出峡”的地理奇观在眼前隐隐约约,恰似米家水墨淋漓山水。300年前黄性震就是从这里走出湖西,“一言安台”。今天我们两岸何尝不是更需要对话,让那浅浅的海峡不再是彼此心灵的隔阂。 (陈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