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又称赵家城,位于湖西畲族乡赵家堡村,南靠丹灶山,北对朝天马山,是赵宋皇族后裔赵范及其族人世代聚族而居之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始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扩建外城,崇祯七年(1634)增建,占地面积9.13公顷,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这个聚族而居的城堡防御能力较高,让族人在此繁衍不息,成为一个“活”国宝。它集居住、民族宗教、园林休闲等为一体,堡内存有大量的碑文石刻,有城门楼匾、名家墨迹刻石、记事碑刻,是研究赵家堡历史的重要根据,也是文人墨客学习的重要资料。
资料图
城门楼匾寓意深远
赵家堡分为内城与外城,大部分城门上都有匾刻,每个匾刻内容都极为考究,蕴含了主人建堡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赵家堡外城周长1082米,高6米,墙基宽4.3米,建有城门四座,其中北门为瓮城,东、西、北城门皆有城楼,门额皆嵌横书石匾,而南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被封闭,故没有楼匾。其中东门楼匾以楷书题“东方鉅障”,该城门朝东,面向沿海一带,是赵家堡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大门,当时沿海倭寇横行,所以东门下半部分以条石砌成,上半部分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如一道铜墙铁壁之门,故名“东方鉅障”。北门是赵家堡的正门,以瓮城结构设计,上以行书题“硕高居胜”,线条苍劲有力,写出了硕高山的结实、大气。“居胜”寓意战无不胜。西门刻有“丹鼎钟祥”,因其侧对面的丹灶山相传是晋代葛洪炼丹之地。
内城周长220米,主体建筑完璧楼,高13.6米,石砌基础,三合土墙体,共三层,整体呈方形,门额嵌青石匾,镌刻“完璧楼”,,寓完璧归赵之意。相传该匾为赵范所书,每字都有深意,“完”字取“宋天元地”之意(宋朝之天永远要盖住元朝之地),体现了赵宋王朝后裔对祖先的思慕而又特别无奈的矛盾心理;“璧”字用左右结构书写,再把“玉”字写成“王”字,从造型上看,左边为(君王),右边为(辛),寓意为宋王朝的后裔一路南逃,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从中也映射出宋朝末期的动荡不安。“楼”在繁体书写表现下,其右边可分解为“宋安”二字,体现了主人寄希望赵宋王族后裔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名家碑刻精彩纷呈
相传,城中主人赵范特别喜爱收藏名家字画,还将优秀书法作品镌刻石上,供族人学习与参观,如宋代书法家米芾碑刻“墨池”、祝允明的“酒泉”、张瑞图的“松竹村”等等。
“墨池”碑高1.5米,宽0.68米,碑头跋有赵义所题的立碑记。“墨”字以楷书题写,而“池”字以行书表现。据传,米芾某年知无为州军,夜晚吟诗作画,被蛙声所扰,即裹砚投之,蛙声遂绝,而池水变黑,于是,挥笔书写“墨池”两字镌于石头,竖于池旁,后被埋没入土。赵范为无为州任知府修葺官署时得此石碑,后拓印带回赵家堡,再次镌刻于石。
“松竹村”为张瑞图为赵家堡的一个松竹林所题写的石匾,匾阴书为隶书“硕山”,但由于腐蚀厉害,作者难于辨认。
此外还有赵义(字公瑞)所题的《挹石人峰》石刻、咫尺玄门,以及“读书处”、“悟石”、“垂纶”、“巢云”、“来馨”等。
记事碑刻史艺合一
在赵家堡城中还保留了几块记事性的石刻,是研究赵家堡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北门的瓮城内立有赵义的《硕高筑堡碑记》和《筑堡碑记》,两石碑均于文革期间被炸裂。《硕高筑堡碑记》残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全文被赵范抄录在族谱中。《筑堡碑记》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6)漳州府批准赵公瑞扩建城堡的公文石碑,碑高230厘米、宽105厘米。
《禹碑》又称岣嵝碑,原立于禹庙两侧,现立于佛庙东侧,原碑共有四片组成,现仅存二片,每片高180厘米、宽114厘米,全文77字,现存38字,碑四周有浮雕装饰,碑文字介于甲骨象形字与篆书两种书体之间,或是这两种字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书写方法,或为民间书法的一种表现,其原碑是中国古老的石刻和“八大天书”之一,藏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嵝峰,后该石碑的仿制品广泛流传于长江、黄河流域所建的禹王庙中。自古以来,该碑备受专家的关注与考证,至今,其释文说法不一。 《官岭保障记》是明崇祯七年(1634年)漳浦籍官员明南京尚书蔡思充、吏部员外郎刘行义等人为纪念赵家堡主人赵范、赵义父子当年捐献财物、组织乡勇抵御倭寇而立的功德碑,原立于佛昙新安村北侧山坡,后族人将其移入赵家堡,立于“荷花池”畔,碑高2.55米,宽1.3米。 ( 蓝杰聪 邱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