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最好的方法就是筑牢自己的堡垒。既然渗透的目的是企图从根本上颠覆我们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么,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自信”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影响世界,使绝大多数民众不因其他思想理论观念的影响而改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 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经过艰辛探索找到的,并且经过实践检验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中国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恰恰就是要使中国“改旗易帜”。 道路自信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结合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和我们党的奋斗史讲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强大前进动力的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道路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基础上的自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条道路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党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使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30多年间中国有6.5亿人口脱贫,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和富足,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中国人民坚持道路自信的直接现实依据和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发展之路、强大之路、希望之路。我们从不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给别人,同样任何国家也没有权力要求中国改旗易帜。 二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增强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理论指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之一,恰恰是要制造思想混乱,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指导思想。 理论自信是对真理理性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真理性基础之上,建立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上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破解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巩固搞社会主义的难题。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发展道路、民主法治、改革开放、执政方略、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科学性、层次性、严谨性、系统性特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相互贯通、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增强理论自信,要求我们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充足养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安民”、“富民”的治国智慧,“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其次是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并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思想的提出,就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体现。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凝结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在实践中引领中国取得胜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样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所无法颠覆的,我们应有充分的理由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三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坚定制度自信。制度是道路的重要保证,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还是理论的具体化,更加直接和现实,易于被感知和评价。没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将缺乏坚实保证,理论自信将缺少现实抓手。制度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特有的本质、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优势,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是具有强大生机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先进社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就是宣传和推销其私有制、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攻击、破坏、企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国家本质的根本体现。衡量一种国家制度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是看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于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实现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与权利,是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维护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权益,是中国制度定型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指向。这一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广泛的途径、有效的方式和坚实的保障,这是中国制度之所以充满自信的根本所在。 中国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具有活力潜力,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并取得显著制度成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这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据。但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增强对自己的制度的信心。特别是要继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 (作者:蔡晓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