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威惠庙,思绪就拉长了千年。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金浦大地,虽不是原始森林覆盖的莽荒地带,虽然沿江两岸也开辟出一片片田园,种植粳米、黄麻,栽培柑橘,搭盖许多宅舍。纺织麻布、葛布,打铁、造船。
但是无数次的洪水灾害,蝮蛇猛兽不断的侵扰,更由于蛮獠魔头的凶残暴戾、聚众啸乱,昔日的闽越族地,却曾是兵燹遍地,民不聊生。
如今威惠庙前,绿水青山,绥城锦绣,正如滔滔鹿水,诉说对威惠庙绵绵思念;巍巍梁山,表达对开漳圣王的崇高敬意。
也许有人会以为动辄水长山高,是不是带有夸饰。其实开漳圣王对漳州的贡献,在漳州是任何崇拜都无法超越的。至今在漳、潮、汕、台和东南亚等以威惠庙、福兴宫、安霞宫、树德宫等命名供奉开漳圣王庙有上千座。
因为蛮獠魔头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他们所聚集的贼军对闽越族和汉人,不仅奸淫掳掠,为非作歹,而且野心勃勃,攻打丰州,进犯泉州,企图分裂唐王朝,称霸一方。严重地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公元669年,唐朝廷在接到泉州刺史曹炳亨,潮州刺史常怀德的告急后,以归德将军陈政为首的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随军眷属1300人,共5023人的平叛队伍就从长安出发了。
3700多人的军队,对一场平叛战争来说,难以说多少,这要看敌人的情况。当时蛮獠传说有几万人,唐朝政府只派出这3700多人,是相信他们训练有素,还是另有玄机?后来唐军被困九龙山(华安仙都)97天,在陈政兄弟陈敏、陈敷和魏妈的救援下,陈敏、陈敷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太甚又年近花甲而中途病逝。只余魏妈老当益壮,率兵解围。足见这场平叛的艰难。
另外,随军家属1300人,不担心他们拖后腿吗?还是考虑他们远征的艰难?血与火的战争,还拖家带口的,这与无数诗词中类似“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所传达出来的一律的思亲传统格格不入,因此这种有点花好月圆(弄不好就是血雨腥风)的做法在历史上恐尚属首次。 “唐史无人修列传”(宋漳浦县令吕涛《谒威惠庙》)。新旧《唐书》居然对这场功高千古的大事只字不提。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或许应了鲁迅的那句话:“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其他人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但历史是抹杀不了的,“漳江有庙祀将军。”
历代的地方志和大量的民间祭祀和庙宇供奉,就是铁的事实。
因此我们回到正题。
陈政的队伍,经过了汉口——柴桑——庐山——鄱阳湖——东湖岛——临川——贡县——宜黄——新丰——洛口——宁都——黄石贯——瑞金——汀江归化来到的福建境内。遭遇蛮军。
在经过19年的无数场的战争后,平叛取得一定成效。19年啊,虽然一次次的击败蛮獠,但由于当时的州治泉州府(在今福州)和潮州府相距太远,闽越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因此没有能从根本上取得胜利。
持续多年的平叛战争,陈元光发现单从武力是征服不了蛮獠的。为了保境安民,长治久安,决定让自己的军队留下来,继续整饬军队,开荒垦田,在唐化里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发展社会文化和经济,遂向朝廷上疏请求在泉潮之间建州置县。
朝廷遂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六月二十九日下了圣旨,《敕陈元光建州县》。漳州遂建立并附属漳浦怀恩两县。
漳州建置后,陈元光将军采取唯贤是举,量才擢用,重视教育兴办庠序(建立福建首所书院——松州书院),建立行台保境安民、绥抚蛮獠促进民族融合,在经济上寓兵于农积极屯田、广收散亡、推行均田制、实行徭薄赋种种措施,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711年,陈元光将军由于孤军深入,为蓝奉高刃伤不幸殉难于征战中。(公元715年消灭蓝奉高)。朝廷追封“临漳侯”,“颖川侯”等。公元716年玄宗李隆基敕诏在绥安城西宸岭上建庙宇纪念陈元光将军,赐匾额“威惠庙”,并诏立“盛德世祀”牌坊,以旌表陈元光将军的忠烈报国。这就是威惠庙的由来。
原来的威惠庙规制恢宏,气势雄伟,为七进王府式格局的建筑。庙前牌坊有唐玄宗御书的匾额。文官至斯落轿,武将到此下马。庙中“忠烈殿”,奉祀陈元光将军及夫人种氏。两旁是别驾许天正和马仁。
一千多年来,威惠庙几经兴废,如今的西庙修茸一新,气势宏伟。
从唐朝开始,至清乾隆,历代帝王给予陈元光一系列的封号。明万历七年明神宗追封他为“威惠开漳陈圣王”。
陈元光将军及其子孙后裔(陈珦、陈酆、陈咏、陈谟等),五世守漳一百多年。陈氏一家数代和所属部将功勋卓著。为漳州的稳定和如今日的经济繁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陈元光给予漳州的是再生父母。如今的漳州及其周边人民,绝大多数是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代,他们以威惠庙开漳圣王为崇拜偶像,寄寓了对祖先,对恩人的深深缅怀,并以开漳圣王的精神的榜样,教育激励后人。
威惠庙,每一次的抵达,都思绪潮涌。(陈飞麟)